全国服务热线:400-123-8856
网站公告: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欢迎您!
【行业资讯】做好“加、减、乘、除”法 迎接建筑业发展的高潮
添加时间:2024-08-16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作为最早步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建筑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20年代,国家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也必将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迎接建筑业高潮的到来,我们还要做更多的工作,总结起来可称作“加、减、乘、除”。

  围绕施工现场做加法。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施工的安全是建筑业永恒的主题,一方面要完善工程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健全企业负责、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建设单位的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建立健全全覆盖、多层次、经常性的安全生产培训制度,推进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以及各方主体的安全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究,在提高工程质量上做加法,下大力量,保证工程的百年大计。同时,要完善相关规定,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工作,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不受任何损失,筑牢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意识。对于出现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问题的单位,要在招投标上予以限制,从源头上夯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围绕建筑市场做减法。自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来,政府对市场的管控逐渐从“有形的手”向“无形的手”转变,一些招投标壁垒被打破,企业资质束缚减轻,作为建筑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建筑业企业已占据中国建筑业的重要地位,建筑市场更加公平有序。

  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营造开放健康的市场氛围,打破壁垒,取消各地区、各行业对建筑业企业设置的不合理准入条件,严禁擅自或变相设立审批、备案事项。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同时要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工程担保、保险等相关配套制度,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管理,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从围着资质转变为围着市场转、信誉转。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正在不断做减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更加开放的公开、公平、公正天生赢家 一触即发的市场,这将使我们的建筑市场充满活力。

  围绕科技创新做乘法。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效应弱化,劳动力要素的数量红利和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行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不足的全新挑战。为此,必须以乘法的速度加快新旧动能转变,推动建筑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创新的优势和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不断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的“创新驱动”转变。

  如何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制造+建造”的结合,重构建筑业的生产模式,不断探索以构件预制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建筑工业化”的新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深入推行绿色建筑,全面推动绿色建材、设计、施工和运行,加快建立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制度、技术、生产和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了当前的发展共识。

  “互联网+”是如今社会新兴的一种发展形式,随着各行各业不断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筑行业也不例外。运用“互联网+”BIM技术,建筑业将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

  通过“互联网+”BIM施工管理平台,企业员工可以相互交流,并设置每个部门的使用权限,进而形成协同工作的同时又是独立工作的模式。构建“互联网+”BIM平台,可使不同业务领域之间相互协调办公,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成本、质量及进度之间相互协调,促进这三者良好发展。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BIM平台,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将数据参数提供给各个施工环节有关人员,进行实时数据沟通,这样,使建筑工程管理更具有规范化及标准化特点。管理人员可通过“互联网+”BIM平台,及时对有关数据信息有效掌握,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人为因素对施工的干扰降到最低。

  通过在“互联网+”BIM平台建立数据库,依照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内容,将数据信息表、成本数据等,采用信息管理集成方法,达到现场信息数据能够及时传递,并分析原来制定的数据信息,对更新提醒的功能进行有效设置,一旦发生的实际情况和原本制定计划不符,及时有效提醒工作人员,对问题能及时处理和调整,保证工作的及时性,进而使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围绕转变思想做除法。要面对当前的形势和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大胆破除不适合行业发展的传统、观念和工艺做法及管理方式。中国建筑业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建筑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都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提并论。但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质量还不高,对投资拉动、规模增长的依赖度还比较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差距还不小,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适应能力还不强。面对这样的形势,如何应变,如何寻找自身发展的“蓝海”,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之路呢?

  从历史来看,我国建筑业曾经长期存在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多、现场制作多、材料浪费多、施工人员多的现象,效率低、能耗大,行业的规模更多是靠人海战术、靠加班加点、靠资源投入堆出来的,呈现粗放式和数量型的增长方式与特点。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传统的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作业方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行业需求,在传承优良做法的基础上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提高管理水平,发扬“工匠”精神,杜绝因抢工期而造成的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要加快从传统的按图施工的承建商向综合建设服务商转变。不仅要提供产品,更要做好服务,要不断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并将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以及美观性的客户需求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贯穿在施工建造的全过程。通过自身角色定位的转型升级,紧跟市场步伐,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打造百年建筑品牌。

  另一方面要跳出传统的人海战术,加强诸如“数字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产业化等新技术、新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要通过政策引导、目标考核来培育建筑工业化有效市场,发挥行政推动作用。同时,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培养力度,增加工人工作的熟练程度,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换取建设时间。还可以通过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的建设,实现从点到面的渐进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建筑业整体升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会越来越多,如何勇立潮头中流击水?需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需要有转型升级的决心,需要有做好“加减乘除”法的魄力,如此,定能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