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 邮箱:
- xcikon.com
- QQ:
- 8663254114
- 传真:
- +86-123-8856
- 手机:
- 13856623546
k8凯发官网摘要:革命史(4-7章)、建设史(8-11章)这两部分是史纲考试当中的重点,尤其革命史部分更是分析题经常出现的部分,对于11章是今年的新增章节,
摘要:革命史(4-7章)、建设史(8-11章)这两部分是史纲考试当中的重点,尤其革命史部分更是分析题经常出现的部分,对于11章是今年的新增章节,需要大家重点关注。对于这两部分的知识点结合毛中特当中的思想部分复习,能够省时高效。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新文化运动在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指引下,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认为孔学所提倡的三纳五常是“奴隶的道德”,忠孝节义是“吃人的礼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以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激烈姿态,对封建专制主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迷信愚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再次,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使用资产阶级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它推动着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昭示着人们,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永恒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一旦觉醒、组织起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出维护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崭新的社会制度。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作品《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1)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在1914年至1918年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进一步成长起来。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干力量。
再次,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北京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三千余人在前集会,随后
举行。他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和“还我青岛”等口号,一致主张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主要是: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中国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到运动中。
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①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除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②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周恩来等。③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林祖涵、吴玉章等。
①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②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③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在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
(1)中国的早期组织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组织在上海建立,成员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等,会议推选陈独秀为书记。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等在北京成立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
①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②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③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④进行有关建党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1)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中国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①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第一,自从有了中国,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中国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首先,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也就是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其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的领导、组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者在30万人以上。
中国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在全国的政治影响。1921年9月,经过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主压迫的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条件:①革命形势和任务的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又卷土重来,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②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③列宁和共产国际的有力推动。
1923年1月,孙中山和苏俄代表越飞联名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1923年6月,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同孙中山领导的建立统一战线月,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的政纲同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表现在: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北洋军阀主要分为三支势力:直系军阀吴佩孚;由直系分立出来的孙传芳;奉系军阀张作霖。
1926年9月1旧,发表《国民革命与农动》一文,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动”。
1925年到1927年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之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包括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群众的动员程度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其深刻,因此被称作大革命。
(1)大革命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员和革命群众。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
①从客观方面来讲,是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先后被帝国主义势力和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拉进反革命营垒里去了。
②从主观方面来说,是由于中国的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幼年时期,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共产国际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①中国的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无产阶级必须发动广大农民群众。
③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组织形式是军队,无产阶级要实现对革命的领导,必须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
④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必须不断加强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建设,这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①大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②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党领导的工农大众经受了革命的洗礼,提高了政治觉悟。③提高了中国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1.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张学良于同年12月29日从东北发出通告,宣布“遵守,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就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统治。其特点如下:
①为了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军队。②为了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③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④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大革命失败后,在的统治下,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2)开展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斗争1927年7月中旬,中央临时会决定了三件大事:一是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二是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三是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掌握或影响下的
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月9日,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遭遇严重挫折后,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1927年中国还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928年10月和11月,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论证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1930年1月,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红军、游击队和红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这些论述,提出了党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在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
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思想的初步形成。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土地法令、劳动法等法律文件;选举产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当选为主席。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是1927年11月至1928年4月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盲目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
第二次是1930年6月至9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地认为中国革
命乃至世界革命进入高潮,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陈绍禹(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其主要错误是:在革命性质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一味排斥和打击中间势力。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为最主要的任务;指令根据地的红军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配合攻打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张。在军
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内屡次出现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会议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委托张闻天起草《电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会后不久,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分工,根据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枚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会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高、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中国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央所进行的理论工作,对党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中国人,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去迎接即将到来的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这就是华北事变。
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以后,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被迫停止了,在坚持的总方针下开始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抗战后期,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
中国开始同中的爱国官兵合作抗日。在东北,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支援第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在中国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军警。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5月,在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36年5月,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抗日反蒋”的口号。9月1日,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年2月,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会前,中央发表致电五届三中全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五届三中全会表示同意国共两党进行谈判,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了“抗日”的字样。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月,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地主买办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
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年夏,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9月22日,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②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1938
年李宗仁等部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1938年6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但是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是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日本对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1939年1月,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整个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1944年,日军企图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军队遭到大溃败。
1.全面抗战的路线)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月,中国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1938年5月至6月间,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持久战的原因:①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②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持久战的基础在于广大民众。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最好的一次。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奋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第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中国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独立自主的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第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1939年7月,中国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1941年1月,发动第二次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
第三,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的限制和束缚,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装,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的组织,发展全国民众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也在统治区(习惯上称“大后方”)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第一,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员、非党的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三三制政权是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第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减租减息是中国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以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第三,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央及时做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等一批干部学校和专门学校。1940年8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1)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各界人士要求实行抗战民主。1939年10月,参政会中一些党派的代表发起座谈会,批评的,运动在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
(2)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在中国的影响和推动下,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文化界提出了“抗战、团结、民主”的三大文艺创作目标。中国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统治区公开发行,及时宣传党的主张,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抗战热情。
1938年9月至11月,在中国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他向全党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并给予批判的总结,以及调查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任务。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撰写了《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
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最后,总结了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1941年5月,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1942年2月,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是中国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它颠倒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当时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
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所以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七大将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思想,并将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1945年4月至6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伟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第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奋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①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难以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经过整风学习,中国在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
1945年8月25日,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8月28日,偕同周恩来、王若飞,在政府代表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赴重庆与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上,与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百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了政府组织、、和平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五项协议。这些决议贯彻了和平民主原则,确认了和平建国方针,确定了国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的政治制度。政协的上述协议及其他协议,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它激起了亿万善良的中国人对于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热烈期望。
1946年6月26日,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的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民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人民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为了打退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央指出,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在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一年的时间里,人民军队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人民经过8个月的作战,歼敌71万人,粉碎了军的全面进攻。
在1921年中国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统治集团。战后统治集团主张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其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它们的政治代表中国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述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实际上,中国人民可选择的方案只有两种,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和人民共和国。这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②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它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
③只有中国提出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根据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1947年6月30日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迫使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与此同时,各战场陆续转入进攻,构成了人民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其基本内容是要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
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并在政治上获得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土改运动的发展表明,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经过这个运动,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统治区,以为先导的人民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年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抗暴运动或一二三O运动)由此掀起。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O运动)。随后,这个运动迅速扩大到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60多个大、中城市,学生罢课、同工人罢工、教员芸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到了一起。
1.中国与派的团结合作中国的派,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各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它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阶级,而是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的联合,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中国各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间路线“主张: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但是,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派的领导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的阶段。中国人民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求和”声明,企图借“和平谈判”之机争取喘息时间,布置长江防线日,以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由于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1949年
4月21日,、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3日,人民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反动统治的覆灭。
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他说:“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这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是不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新中国的政体,应当“建立民主集中制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1949年3月,中国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在会上作了报告。主要内容有:
①提出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在军队主力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解决剩下的100多万军队的方式是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3种。
②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已经完结,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③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
④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6月30日,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历史的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领导。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主要依靠劳动者的联盟,即工人、农民合并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建立和扩大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第五,中国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全结束。②中国的经济十分落后。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④中国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以上情况说明,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其次,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此外,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使广大妇女获得婚姻自由的权利,这是解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1950年至1951年在全国开展的反革舌净运动,基本上肃清了遗留在大陆的反动势力,使我国社会秩序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定。
没收官僚资本,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1951年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国在党政军机关开展“三反“运动。这一运动是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为核心的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旨在惩治腐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了配合“三反”运动,1952年年初,在全国大中城市,开展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经济情报等不法行为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即“五反”运动。
中国政府在美国把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时候,毅然做出抗美援朝的决策。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支援了朝鲜人民、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从此,帝国主义不敢轻易做侵犯新中国的尝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实行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官僚资本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新中国在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对它进行适当的限制,并把其中的大部分引上了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进行经济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建的工业化。
2.过渡时期总路线月,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说,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以后,之所以要着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具备了以下条件: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时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1年12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草案指出,中国农民在土改基础上所发扬起来的生产积极性,集中地表现在两种积极性上,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劳动互助的积极性。党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但是要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中央在1953年12月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总结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概括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
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将土地及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
2.组织形式: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步骤:从供销人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已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手工业的合作化也基本完成了。
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两面性。他们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采取这样的政策,既可以在一定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增加产品供应、扩大商品流通、维持工人就业、为国家提供税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又有利于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并减少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
《资本主义工业中公私关系问题》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
企业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即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股金红利四个部分。后期采取定股定息。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这表明我国已经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2007年召开的强调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认为,在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的做法,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同年12月,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并把这称作“新经济政策”。这个意见得到了、周恩来等领导人的赞同。
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这十个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个报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和非,中国和外国等十大关系也即十大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原则。
《论十大关系》是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1957年2月,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内容有: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方法。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
1957年4月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这场运动采取开门整风的形式。和中央真诚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党外人士对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批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
(1)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要实行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4)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同各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5)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6)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等。
(7)在执政条件下加强自身建设方面,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员必须坚持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问题。
“两个凡是”两报一刊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5月10日,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注意和讨论。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思想。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①1978年12月13日,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标准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冲破“两个凡是”禁锢,克服思想僵化状态,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③拨乱反正的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拨乱反正,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了冤、假、错案的步伐。1980年2月,十一届五中全会为.二是采取措施调整各种社会关系。
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用三年时间调整国民经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失误。
我国的改革从经济体制的改革着手,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979年9月,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保障基层干部和农民因时因地制宜的自主权,发挥其主动性。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
1979年3月30日,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首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这一概念。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中央着手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1981年6月27日到29日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决议》获得一致通过。
《决议》科学地评价了和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三大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既表明党和国家制定的不是一个过急的目标,又表明中国人民决心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用几百年走过的路程,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
1.南方谈线日,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