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
- 邮箱:
- xcikon.com
- QQ:
- 8663254114
- 传真:
- +86-123-8856
- 手机:
- 13856623546
战争对于能源的依赖不言而喻,一场战争开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行动前要在能源方面做充足的装备,汽车、飞机、坦克加满燃油,储能设备充好电,为保证战争连续进行加油车总是随着大部队浩浩荡荡相伴而行。
用于战争的能源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特别是在现代条件下,在战斗中涉及大量各种各样的耗能军事装备。
生产的军事装备需要能源,没有足够的能量,就不会有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前线,没有能源就不会有战争。
飞机需要更多的燃料,战争期间能源消耗的规模令人印象深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消耗了大约15%的全球能源(每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能源消耗已经达到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0%。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的开发、储存和运输上花费了大约5%的全球能源消耗。
同时“遏制战争”也会消耗巨大的能源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军队每年消耗的能源量大约相当于奥地利或瑞士这样的小国。
至于战争的最高表现形式:战场上枪林弹雨、火光、硝烟弥漫、用于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应用更是能源使用的典型。
让人恐惧的核爆在爆炸瞬间火热的火球,释放的能量几乎可以使周围几十公里的一切物质化为灰烬,多少年来和平人士一直呼吁,核能应该应用于和平建设,而不能去毁灭人类本身
“七七事变”发生后,政府节节败退,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电力工业在战火中损失惨重。
为保存沿海沿江大城市中的重要工业,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迅速组织工厂内迁。电力方面,主要对将汉口、沙市、宜昌、长沙、湘潭、常德等地的发电设备共计2.5470万千瓦,拆迁至后方各地,对来不及撤走的杭州、广州、武汉等地电厂设备就地炸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力发展水电。1928年2月,民国临时政府的建设委员会设立了主管电力的专门机构一一全国电气事业指导委员会。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为满足战争消耗,民国政府结合西南大后方条件大力发展水电。随后,水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在四川、福建、贵州和云南等地区大量涌现。另外,水电站有一部分的主要机械设备已实现自产自用,可不完全依赖进口。1933年,资源委员会成立水力组。
中国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华北、华中等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积极开展电力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1941年,中央在延安阎店子创建发电厂,尽管发电功率只有3千瓦,却将原有的几十个无线电台的联络范围,一下子扩展到了国统区乃至苏联。这成为我党领导电力事业发展的开端。
1942年春天,和带领八路军129师的官兵,在河北省涉县西北清漳河的赤岸村建起了一座10千瓦木质水轮机发电站,供军工和照明之用。赤岸村也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最早通电的村庄之一。
至1945年,全国在解放区和大后方共筹建大小电厂30多个,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如岷江电厂、宜宾电厂、汉中电厂、天水电厂、衡阳电厂、沅陵电厂、辰溪电厂、柳州电厂、昆明电厂、自流井电厂、兰州电厂、贵阳电厂等,共计新增发电设备容量超过3万千瓦。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大日本帝国海军全面出动,封锁了大陆沿海港口,不准一桶石油进入中国大陆。
抗日部队只能依赖本土油井,然而全国仅仅一个玉门油田能稳定生产,还是小额产量。八年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
为了保障各地飞机、汽车正常运行,也就是为了保证抗战取得胜利,举国上下开发替代燃料。当时全国各地公路总局、汽车企业、机器厂家等组织,共同研究,改装生产酒精车、桐油车、木炭车以及煤油车等,作为替代燃料汽车。
凯发在线
早在1938年,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就试验过用植物油代替汽油。当时试验的植物油真是五花八门,包括上海的棉籽油、南京的花生油、安徽的菜籽油、江西的芝麻油、湖南的茶籽油、湖北的大豆油、贵州的籽油和四川的桐油。试验来试验去,结果证明还是桐油最靠谱。
第二,它的价格还很便宜。每百斤桐油只卖十几块大洋,既比汽油便宜得多,也比花生油、大豆油、芝麻油等等可供食用的油要便宜。
汽车的核心部件无非就是内燃机,内燃机并不一定非烧汽油和柴油不可。理论上讲,凡是可以燃烧并具有一定热稳定性的流体,都可以变成汽车的燃料。最明显的例子:现在很多私家车车主为了省钱,都做了“油改气”,出厂设计是烧汽油,到车主手里就变成烧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了,可见汽车燃料是可以变通的。
四川作为大后方的中心省份,四川亦为全国重要产糖区之一,若利用其蔗糖副产品——漏水进行酒精生产,可为解决当时的油料困难问题提供较好的途径.
四川省的酒精工业随战时而兴起.内江地区作为四川的产糖中心,吸引着政府和众多商家在此投资建厂生产酒精,于是以内江地区为代表的四川酒精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酒精业的勃兴,为战时的军事运输,和后方的交通运输,提供了动力燃料的支撑,稳定了人心,支持了整个抗战大业.
当时中央大学的教授、酒精专家、陈茂椿的老师魏岩寿与陈茂椿一起进一步研究完善,用糖蜜混合物通过发酵蒸馏,把干酒中的水分去掉,研制出了“无水酒精”,可以用来开汽车飞机,
抗战时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德制柴油汽车的基础上,着手研制桐油车,桐油引擎及其零部件.
1940年2月,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研制桐油引擎成功,同年11月起开始批量生产桐油车.
桐油车,桐油引擎及其零部件,供给国民政府军政部,交通司,各战区交通处,财政部,盐务总局,资委会,运务处,重庆市公共汽车管理处等军事交通机关使用.
在抗战时期,武汉沦陷,政府西迁内地,大西南成了战时大后方。这期间,运输产业迅速发展。可是,由于抗战期间所需的大量战略物资之一的石油的消耗量陡增,而供应量却由于滇缅公路的中断广州沦陷,汽油异常匮乏, 当时的政府在研究替代燃料方面,以木炭为汽车燃料经过反复实验和改进,木炭汽车在长期的运行中取得了实绩。木炭汽车因为燃料易得,造价又低廉被各省民营交通部门广泛使用,广东省也是推行木炭汽车较早的地方;陕西省共改装了几百辆这样的木炭汽车,跋涉在秦岭、巴山、西安、延安之间,保证了抗战时期陕西省的公路交通运输任务。
民国时期的木炭汽车,从研制推行到逐渐被淘汰,历时将近15年,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的木炭汽车,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公路上,除军用汽车外,所有货车,差不多都是国产木炭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