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400-123-8856
网站公告:
k8凯发(中国)天生赢家·一触即发欢迎您!
北京四合院的前世今生
添加时间:2024-05-22

  北京的四合院一直以来是以家族为居住对象的,尤其是东西城的四合院,都是一个大家族居住。这种居住格局解放后被打破了,随着新政权的建立,大批在城里置有房产的旧官吏、军警宪特、地主老财及反动资本家被没收房产,为新政权工作的公职人员补充了进来,他们携家带口,形成了北京四合院里新的居住群体。但这还属于新旧交替的过度阶段,彻底打破旧格局是在1958年。那是一个热火朝天的年代,全国人民掀起了和人民公社化浪潮。这股摧枯拉朽的红色飓风也席卷到了四合院里,首都北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四合院的公有化尝试。

  当时城市里的四合院多是私人拥有产权,北京全市约有房屋120万间,其中92万间都是私人产权,公产房屋多为机关、学校、军队等占用。庞大的私产房屋与首都的地位和时代精神脱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呼应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北京城近郊区四合院的私房主都主动或被动地向各级房管部门交出产权,变更为公有。私房主自家居住以外的多余房产,由各级房管部门有组织地向城市里的缺房户分配。

  当时城里里的缺房户主要是外来支援首都经济建设的农村青年,跟现在大批来京干活的农民工有些相像,但不同点还是很多的。主要的是那时农民工不是自发来京,而是北京有关部门去外地农村招来的。因为北京要变旧社会的消费城市为新社会的生产城市,要在东郊、西郊、北郊建设一大批重工业和轻工业基地,招这些农民工到北京是来参加工业建设的——自发来京的也有一些,但不是主流——这些集体来北京的农民工到了北京就被转成了城市户口,成了响当当的工人阶级,享受和北京人同样的待遇。但他们没有房子,都住在单位临时盖的集体宿舍里。

  北京城市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因为他们要娶媳妇成家立业,单身宿舍是不能完成这一重大使命的。四合院的公有化凯发在线尝试,给许多面临结婚生子难题的外来务工青年打开了方便大门。当然住房条件不可能有很大的改善,僧多粥少,四合院里就能挤出那么多房子,只能按人口多少平均分配。一般都分到一间房,少数人分到两间房,个别人口多的家庭分到三间房。这样一个四合院里就住进了七八户、十来户,有的多进院落四合院住进了几十户人家。

  北京四合院数百年形成的一户人家住一个四合院的历史自此被打破——少数受到当局重视的民主人士、大学教授及新政权的省部级干部仍然全家住在一个四合院里,保持着旧时代的居住格局——当时几乎所有的四合院里都能够听到外地口音的声音,看得到外地模样的新住户。

  北京东郊当时是吸纳外地农民工最多的地方,那里要建设北京门类齐全、涵盖轻工业、化工工业、造纸工业、酿酒工业、棉纺工业、机械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的数十个工业基地,不仅仅是农民工,大批从青岛、天津、上海、沈阳、鞍山等老工业基地来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也源源不断的抽调上来,他们和大量的农民工一样,操着南腔北调的口音,成了当时人人向往的首都人民中的一分子。

  大工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但给北京的存量住房带来巨大的压力,四合院里拥挤不堪,一间房子里几代同堂的现象开始出现。因为没有房子可以调剂,四合院里已经按照人口分配了几次,不可能再找出多余的房子了。

  人们开始想其他的办法,在房间里打隔断就是当时为解决住房问题居民自发想出的办法。北京四合院里老房子的使用面积都很大,一般在15平方米左右,有的房子达到了20平方米。于是聪明的居民开始在房子中间用砖垒一堵墙,这样一间房子就变成了两间房子。房子虽然变小了,但多出了一间房,可以了却两对夫妻同住一室及异性大子女跟父母同住的尴尬。此招一出,群起响应,除了那些本身就很小打了隔断没法住人的小房子,如四合院里的耳房、门房,其他大一点的房子几乎都打起了隔断,一间变成了两间、三间。在北京东城区鼓楼西大街靠近鼓楼桥一个月亮门的四合院里,一间大北房居然被分成了四间房——从屋脊处砌一道墙将大北房一分为二,墙南边是南房,墙北边是北房。再将南房和北房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间房。这样的格局至今仍保留着,里面住了四家,房子由一个房本变成了四个房本。

  到了“”时候,北京人口和居住的矛盾已达到难以调和的地步。尽管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去了广阔天地割草犁田,但留下来的知青也不少——当时有一个政策,本人有病、独生子女、家庭生活困难、家里已有下乡知青及父母需要照顾的城市青年,都可以申请留在父母身边。而到了1970年,北京的初中毕业生基本都不再上山下乡了,他们大拨哄的被送到工厂里面学徒,商业、公安局、公交公司和政府机关也分去了很多初中生。北京人管这些躲过了上山下乡的孩子叫“留京知识青年”,由于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六九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部分都去了东北和云南插队,七零届留京知青便成了北京各行各业承上启下的新生力量。1970年以后,北京还恢复了高中,七一届的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了读高中,不读高中的初中生就去了工厂或商业战线。七零届至七五届整整六届毕业生基本都留在了北京城里,七六届初中毕业生也没有上山下乡,只有七六届的部分高中毕业生去了北京的远郊区县插队。但两年后他们多数也回到了城里。七七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更是幸运,因为“”宣告结束,垮台,他们天经地义的留在了城里。

  这么多知青留在了城里,且很多人处于谈恋爱、结婚的年龄段,住房问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迫。由于文革十年,天天搞阶级斗争,城市里基本没有搞住房建设,东郊、北郊、南郊的工厂里虽然建了一些住房,但数量很少,且多数都是简易楼,干部和老职工都分不过来呢,年轻的工人阶级自然是没有份的。

  北京的年轻一代倒是很有点子,厂里分房没有份,他们就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在四合院里盖起了小房。他们管这种房子叫“自建房”,意思是未经过房管局批准、自己找建筑材料、自己砌墙垒砖且自己居住的房子。当时建自建房的潮流风靡了北京,可以说北京所有的四合院都未能幸免,不管东城西城崇文宣武,还是丰台海淀朝阳,凡是有平房的地方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自建房。有的自建房还盖到了楼房居住区里,几座楼房的中间、一层的前边、养花养草的空闲地、围墙的里边……凡是能盖房的地方都见缝插针盖起了或尖顶或平顶的小平房。

  当时的自建房尽管大小不一、外形各异,但有几点是共同的:首先自建房都是本院或本单位人盖的,外院或外单位的人来盖自建房那绝对得打破脑袋;再一个是自建房都因地制宜建在自家房子旁边,或是门前或是窗后或是墙外;还一个自建房用的都是公家材料,如砖瓦、木料、玻璃等。用公家材料当然为了省钱,不过也有客观原因,当时没有卖这些建材的商店,尤其是木料、砖瓦,这些属于生产资料,个人是没有权利购买的。

  当时各个工厂和机关单位对自己职工在平房院里建自建房是支持的,如果单位不支持职工也不可能搞出建筑材料来;有的单位甚至派汽车帮助职工往家里拉建房用的材料,还给职工放几天假,让他们在家里踏踏实实盖房子。由于工厂没有能力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尤其是年轻职工的住房问题。现在职工自己出力解决住房问题,工厂领导没有理由不支持。